咨询服务热线 18428327139

“新污染物”极具中国特色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市场迎来广阔前景——访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董亮

时间:2025-04-14 10:19:54          来源:乐虎直播官网

商品简介

  仪器信息别采访了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董亮研究员,他提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成为新污染物监测不可或缺的工具。”

  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解读,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通常分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微塑料等四大类。近年来,国家对新污染物治理给予了格外的重视,习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科学研究和系统部署,并指示要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从2022年《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发布,到2024年《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标准体系表(2024年版)》发布,相关文件均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战略部署,要求到2035年实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一定效果管控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国家正在通过完善法律和法规、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全方面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

  为了了解新污染物最新治理动态及相关监测技术进展,仪器信息别采访了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履约监测技术研究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董亮研究员为大家解析。

  简介: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态环境部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方面技术领军人才,环境监视测定“三五人才”一流专家。曾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协会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署名论文100余篇,标准20余项,专利5项,专著5部。

  采访伊始,董亮研究员给大家科普了新污染物的发展历史。其介绍说,新污染物大多为人工合成,其目的包括阻燃、增塑及表面活性等功能,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生产。这些化学物质在其问世之初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跟着时间推移,科学研究揭示了它们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内分泌干扰性、致畸、致癌及致突变作用等,促使各国开始实施限制措施。

  “‘新污染物’这一概念十分具有中国特色。” 董亮研究员说,“2022年我国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相比之下,国际上通过《斯德哥尔摩公约》、《水俣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多边协议应对新污染物,关注点各有侧重。中国作为全球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对新污染物治理的格外的重视是为了应对各种行业产生的特征污染物。”他进一步阐述道,在治理新污染物的过程中,国内采取了协同减排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的策略。最新公布的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中的化合物会进入水体、土壤、大气及固态废料等多个介质,目的是想借次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物质被列入管控名单,实现清单的动态调整,在环境污染问题恶化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国家也构建成了一套覆盖新化学品注册登记、管理和源头控制的化学品管理体系,力求实现对新污染物从“摇篮”到“坟墓”的有效监管。不过,由于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城市化程度以及工业布局差异显著,各地新污染物治理的步调也是不一致的。据董亮研究员介绍,近年来,各省纷纷启动了针对本地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新污染物试点调研与污染治理工作。部分地区,如江苏、湖北等省份走在试点治理的前列,已经选取特定区域或行业开展了初步的调查与治理活动,明确区域内新污染物的现状及时空变化趋势,并获取其残留水平、污染特点、环境风险等级和健康风险大小等关键信息,为精准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至于我国是否会将新污染物监测纳入常规化流程,董亮研究员说:“新污染物的监测需要逐步开展,目前阶段尚不需要开展大规模监测。但是,针对重点城市、行业和流域的试点调查至关重要,通过此类调查可以有效识别高风险物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随着《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实施,各地政府迅速响应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目前,地方监测与防控工作逐渐深入,未来几年内预计会出台更多针对性的防控政策。”

  谈到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的挑战时,董亮研究员提到,“一些新污染物的分析颇具挑战,特别是短链氯化石蜡(SCCPs),目前缺乏高效准确的检测的新方法。这类化合物由含有10至13个碳原子且带有5至10个氯原子的混合烃组成,其复杂的结构导致分析过程存在难题,高碳链低氯含量和低碳链高氯含量的化合物掺杂在一起,轻易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为此,行业内迫切地需要开发出一种前处理简便、定量精确的仪器或方法,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董亮研究员继续道:“在传统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中,检测工作员通常使用四极杆质谱仪。然而,面对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和多氟羧酸/磺酸、溴代阻燃剂、抗生素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在环境科学领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部推出的一系列针对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标准方法,如我们中心开发制定的HJ 1333和HJ 1334等,该技术的应用正在迅速铺开。”对于目前相关机构的能力情况,董亮研究员提到:“当前科研院所仪器配备可以说较为先进,而各级环境监测站和第三方实验室之间的差距还较为显著,大多数表现在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两个方面,环境检验测试第三方和基层监测系统的人员能力还不能满足完全新污染物监测的需求,相关仪器市场还有一定的增量空间。”谈到新污染物检测相关的仪器市场,董亮研究员分析说:“虽然国产仪器与国际大品牌相比,任旧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性能差距,但市场占有率在慢慢增长。我们的实验室多采用进口设备,但这并不代表国产设备毫无竞争力。事实上,国产仪器制造商正处于成长阶段,正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大品牌的差距。可以说,近年来,国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市场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据悉,为提升我国环境检验测试系统新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也在定期组织能力验证活动。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科技部正在积极地推进新污染物研究专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将在新污染物的科研领域发力,一方面要建立充足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生态环境部的管理需求,推进新污染物的污染防治工作。”董亮研究员表示,接下来新污染物治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将集中在环境风险评估上,“虽然在检测技术上,我们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但如何准确评估这些物质的环境风险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仍然是一个挑战。许多新污染物的有关数据在国外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开展环境基准数据和毒理学数据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这需要各方力量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据了解,在刚过去的9月份,生态环境部正式对外发布《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标准体系表(2024年版)》。《体系表》170项标准,其中技术规范5项、分析方法标准135项、标准样品30 项。135项分析方法标准中,已发布49项,在研19项,拟制订102项,水质标准42项,土壤和沉积物标准41项,环境空气和废气25项,固态废料27项,供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监督管理等工作参考。作为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也已经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新污染物的标准分析方法。对于接下来新污染物的标准制定工作安排,董亮研究员表示:“现今标准制定过程很严格,新标准的出台面临诸多挑战,往往需要数年之久,同时,研制资金的缺口也成为瓶颈问题。”对于《体系表》中涉及的标准,他透露道,已立项的标准将在近期得到积极地推进,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的抗生素和溴代阻燃剂等标准,预计将在明年正式对外发布,你们可以持续关注。

  绥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3.14万元采购高压灭菌器,离子色谱仪,流式细胞仪,气相色谱仪,比色计,核...

  国务院食安办《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

  振电科技荣膺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多模态相干拉曼显微光谱成像技术再攀高峰

  国家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征求意见稿)》发布

  “让近红外检测设备成为农业机械的标准配置,将会迎来广阔市场”——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民赞

  标配装备增至34项,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指导标准(2024年版)发布

  近红外光谱:点亮我科研之路的璀璨星光 ——“中国近红外光谱三十年贡献人物”宗绪岩教授获奖感言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杨忠研究员

网站首页 提供技术支持